非東方禪法學會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歡迎頁Latest images會員註冊登入
導航
 歡迎頁
 討論區首頁
 會員列表
 個人資料
 常見問題
 搜尋
 佛教月曆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醉奇雲想犯「不飲戒」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醉奇雲勿犯酒戒 2013-11-10, 11:21 pm

» 本論壇即日起停止留言及註冊。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admin 2011-10-23, 1:04 am

» 徹悟禪師語錄1B-03 - 大安法師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Kilosa 2011-10-22, 7:02 pm

» 《諸法無行經》云【如此法者不應在新學菩薩前說】?這是什麼法呢?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唐岐 2011-10-18, 2:04 am

» 禪宗索妄語篇轉貼:誰入地獄(景德傳燈錄卷10)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唐岐 2011-10-18, 2:03 am

»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大地之子 2011-10-18, 1:51 am

» 平常人指出禪行者(醉奇雲)皆以識知,不以智取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大地之子 2011-10-18, 1:48 am

» kao指出禪行者(醉奇雲)沒禮貌及遭臨濟祖師附身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艾絲 2011-10-18, 1:45 am

» 意見與建議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雨花落 2011-10-18, 1:44 am

» 禪行者(醉奇雲)遭台壇慈秀警告不要提及台壇人事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由 Kilosa 2011-10-18, 1:42 am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向下 
發表人內容
大地之子
群組:顧問



性別 : 男

文章數 : 7
功德 : 72106
威望 : 5
注冊日期 : 2011-03-01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 禪宗臨濟派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Empty
發表主題: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I_icon_minitime2011-10-18, 1:51 am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http://eastena.30.forumer.com/index.php?showtopic=16
時間:2010/12/15 07:57pm 來源:法慎

作者:法慎「黃武達」
本篇論文發表時間:民國2009年3月
地點:國內「佛學院、佛學研究所」
論文內容,註解部份,雖已經移除,但是並不影響本論文整體的意涵。

前言

目前佛教界,「南傳佛教」的禪修方法,所依據的經論,佔大部份皆依據「清淨道論」所論及的禪修方法,一般認為屬於小乘禪法。

「漢傳佛教」的禪修方法,所依據的經論,大部份皆依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所論及的禪修方法,作為源頭所依據的經典,一般認為屬於大乘禪法。

而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止觀法門,乃是根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這部經典,擴展之後,才發展成為如今所看到的:「天台智顗大師的禪學體系」。

在此貼文目的,個人認為,如能對《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這部經典,如能有或多或少的認識,則對禪修者來說,或許或多或少總是有所幫助的,基於此想法,故於今借此佛乘論壇,貼文以供參考。

論文題目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摘 要


教諸禪修經論所記載之修行法,皆離不開三要素,亦即所謂『心要、法要與氣要』之「禪修理要」。本研究依據菩薩道修學歷程,並以實修禪法觀點,深入探索佛教
傳入中國之後,數息觀之禪法次第、以及大乘佛典在中國陸續被譯出之後,禪修者對於早期禪修經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之禪修『三要』的體會,是否能提出更具
有創新的見解。因此,本文將分為四個部份進行探討:1.緒論。2.《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內容大要。3.「安般念」禪修三要的定義與內涵。4.結語。

本研究結論顯示:

1.「安般念」數息法的的順序是﹝先入息、後出息﹞。
2.經文內容具關鍵性之詞句,乃是相關用語,蘊涵禪修三要之法義。
3.經由對本經義理的推論得知,佛陀住世(正法)時期,即已隱藏阿羅漢「迴小向大」的大乘菩薩思想之脈絡。
4.經由對本經「三要」之探索發現,早期的禪師們,修習安般念禪法是重視氣脈的開發,經由氣脈的通暢產生身心變化,活化腦細胞開顯般若智慧,達到實質的事證「解脫智」。
5.
本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之內容,主要是針對禪修法要和氣要的教授。是爲了要對治當時阿羅漢所修的『不淨觀』禪法,所引起的不良效果而宣說,因此,對於禪
法心要方面,相較之下更顯得稀少,只是輕輕帶過。雖然此經較少針對禪法心要方面的傳授,但是對於禪修解脫道的修行者來說,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幫助,尤其是對
初修安般念的修行者更為助益。

關鍵詞:六門 安般念 世間禪 出世間禪 數息觀門 色心二法

此文章相關評論:
此文章有10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5 08:07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之二


目錄

一、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三) 研究範圍與對象
(四) 研究方法

二、《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內容大要
(一) 四法義「安、般、守、意」的定義
(二) 六事「數、隨、止、觀、還、淨」的定義
(三) 十六特勝的內容
(四) 三十七品的內容

三、「安般念」禪修「三要」的定義與內涵
(一) 「安般念」禪修「三要」的定義
(二) 安般念禪修「心要」
(三) 安般念禪修「法要」
(四) 安般念禪修「氣要」

四、結語


一、 緒論

本章內文共分為五個部分:1. 研究背景。2.動機與目的。3.研究範圍與對象。4.研究方法。

(一) 研究背景

印度禪法經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傳入中國之後,在當時成為數息觀門主流禪法的一部經典,最初是由安世高在「洛陽」譯出,此後禪觀的風氣就漸而興起,盛宏傳於漢、魏、西晉等時期,影響中國佛教甚為盛大。


教的修行,貴在開顯般若智慧,然而般若智慧的開顯,必需是理事圓融、智德雙全,定力與見地相等持有(定慧等持)。《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倂銷;事
非頓除,因次第盡。」此亦說明,即使是透過聽經、聞法之後,能夠立即了解佛法的道理,建立了正知見。然而在理上雖然明白了,但是定力的養成、修行境界的提
昇,並非立即可成,必需慢慢反覆的練習修行,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可知,佛法智慧的獲取,需靠實際踐行,然而修行更需要有好的修行方法,而《佛說大安般守意
經》這部經典,正是佛教中實修禪法初修者最佳的指導經典。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本經之內容、修行次第法,作一全面性的探索與討論,期能提供禪修行者,作為禪修
時的參考資料。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1、從過去文獻資料中發現,較少有研究針對佛法禪修之三要(心要、法要、氣要)進行研究,一般之研究範圍,皆只設定經典內容法義之探討、或只針對某些禪修經典進行經文內容之論證、比對,幾乎完全看不到有對佛法禪修三要法義的論述之研究。此為引發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2、綜觀當代佛教禪修道場,多以《安般守意經》做為禪修方法依據,但是所教授之範圍皆只停留於氣要的指導,但卻又無完整的次第法,或偶爾傳受一些禪修法要,對於心要部份,幾乎隻字未提,因此觸發本研究的研究動機。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提出如以下之研究目的:

1、本研究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主題,專文探討此部經典所示的禪修方法與經文意涵,以對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理論有更完整的了解。

2、希望能藉由實際修習禪法的觀點,來釐清佛教學界中,凡有誤解或偏解安般守意禪法者的觀點,且對於先進們寶貴的見解作一番整合,並審視漢文研究未曾深刻探索的角落,以期能較完整地介紹《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經典內容之「安般念」禪法的特色、學理與實踐原則。

(三) 研究範圍與對象


研究針對經典本論,進行整體性之禪法次第的研究,並針對六事法門之探索、及安般念禪修的數息觀法之『三要』:(心要、法要、氣要)進行探討。所謂的數息
觀,即是包含如下禪修方法:四法義【安、般、守、意】與六事(或言六門、六法)【數、隨、止、觀、還、淨】、十六特勝法、四聖諦、三十七品。

(四)研究方法

安般念乃是佛法禪修實踐的基礎方法,從中國早期年代的禪師,乃至於現代的佛教各宗派禪修者,皆以安般念作為禪修基礎教材。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

1、歷史學:將《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法的時代背景及形成作一個回顧溯源。

2、佛教詮釋學:本論著重在以文本為主,介紹佛法修行三要之次第法和討論禪修方法的過程,並採用許多文獻來做探討、論述,以及佛學理論思想的詮釋。

3、
文獻分析:根據大藏經上的經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所記載,再採用文本文獻分析,從原典初發,對修行安那般那守意禪觀,這一連串的禪修步驟中,來探討修行
之次第過程與架構。並藉此揀別禪法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的修持、及如何掌握正確的禪修方法、和修行中會出現哪些現象、如何對治等。其次,對於修習坐
禪與禪修的層層面相,作更深入之研究,並加以圖表說明,讓經文理路清晰呈現,以致實踐修行各方面的研究。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07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三】


二、《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內容大要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共分上下二卷,上卷主要內容在敘述四法義、四事與六(事)門和十六特勝的意涵。安般念之四法義:(安、般、守、意)與六門:(數、
隨、止、觀、還、淨) 和十六特勝的禪修法,為本文之主要討論的主軸;下卷主要內容在開展三十七品法義。在文本內容中,四法義與六門是逐字拆開來解釋的。

本章節所要討論的內容有:1.四法義「安、般、守、意」之意涵、2.四事與六(事)門(數、隨、止、觀、還、淨) 的意涵、3. 十六特勝之內容。

(一) 四法義「安、般、守、意」的定義

安那般那念,梵語anapana-smrti,巴利語anapana-sati。Anapana漢譯為「安般、安那般那」,或「入、出息」,Sati則譯為「念」(wakefulness of mind)。

安般是觀。守意是止。安那、般那:指覺觀息之入、出。持念:是止念一心於一處。

(二) 六事「數、隨、止、觀、還、淨」的定義

六事的意義,《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將六事「數、隨、止、觀、還、淨」定義為:1.「數息」定義為「遮意」。「相隨」定義為「苹意」。「止」定義為「定意」。「觀」定義為「離意」。「還」定義為「一意」。「淨」定義為「守意」。

(三) 十六特勝的內容


十六特勝乃是禪修過程中,修行者在禪修中所產生的身心變化,而身心的變化大致上可分為十六個層次。十六特勝的內容,依據本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說明,
包括:1.即時自知喘息長。2.即自知喘息短。3.即自知喘息動身。4.即自知喘息微。5.即自知喘息快。6.即自知喘息不快。7.即自知喘息止。8.即
自知喘息不止。9.即自知喘息歡心。10.即自知喘息不歡心。11.即自知內心念萬物已去不可復得喘息自知。12.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13.棄捐所思喘
息自知。14.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放棄軀命。15.喘息自知。16.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等十六種次第。

(四) 三十七品的內容


三十七品的內容包括:『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共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品的法義含蓋世間法、出世間法與世出世間法,其中『四
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為人乘與天乘的世間法。『七覺意、八行』為出世間法,『七覺意』乃是二乘法,可成就聲聞與緣覺。『八行』則是大乘的
菩薩專修之不共法。如經云:『是為八行。佛、辟支佛、阿羅漢所不行也。』於此指出,『八行』屬世出世間大乘菩薩的不共法。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13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四】

三、《安般念》禪修「三要」的定義與內涵

(一) 「安般念」禪修「三要」的定義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6134&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1:安般念禪修三要觀念性架構


佛教任何宗派的修行,皆離不開三個要點,亦即所謂修行三要:『心要、法要、氣要』。因此佛教中任何一部禪修的經典,都是圍繞著這三點在探討。例如早期由印
度傳到中國的禪修經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文本內涵即包括『心要、法要及氣要』。如圖1、(安般念禪修三要觀念性架構圖)所示:

因此禪修「三要」中的「心要」:指「心法、見地」。「氣要」指的是修行之「定力」。

(二) 安般念禪修「心要」

所謂「心要」:亦即在於提昇修行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一提昇,見地就跟著提昇,見地乃證道之首要條件,亦是上求佛道的路徑圖,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如是理。

因此心法﹝見地﹞的建立,乃是學佛的首要目標。「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習佛之初期,乃是﹝知易行難﹞此為世聰辯智之知,因此六祖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悟後起修才是真修行,此階段是﹝知難行易﹞為出世間智之般若智慧的知。

所以學佛貴在見地,見地不真,等同外道。悟了佛法理路之後,還更需要精進用功修證,印證佛典法理,還需續保任直上,讓功德更加圓滿。

1.「安般守意」四法義之意涵

心要(心法)是心理功課,主要在建立禪修的思想理路,提昇見地。安般念之四法義 (安、般、守、意) 的禪觀。屬於心理課程。亦是禪修的心法(見地)。『安般守意』的四字禪修法,若逐字拆解其意,實為二法,亦即﹝心法與修法﹞。

原版經文對於【安、般、守、意】的定義,歸納整理如下表1說明,除了第12項是「修法」外,餘皆為「心法亦含修法」。

表1:「安般守意」四法義之意涵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6183&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2.四法義與六事之關係

四法義「安般守意」與六事(數、隨、止、觀、還、淨)之關係如圖2所示: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6226&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2:四法義與六事之關係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31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五】

(三) 安般念禪修「法要」

「法要」:即是修行的方法、要領。法要的根源,在於心要「心法」。心要亦是所有修行法的指導方針。
六(事) 門 :(數、隨、止、觀、還、淨) ,是安般念禪修的法要,此六門法,主要在解說,修行者如何禪修安般念的步驟、方法、以及要領。

1.六事法義


安般念禪修方法,以「止、觀」二法雙運,亦謂定力與見地的薰修所成。根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內涵解析,安般念的修法,主要以六事之次第法為主軸,配合三
十七品的禪修,依修行次第層層提昇,由凡夫初修數息、相隨、入住出定而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再轉修觀門得證四禪、四空定得證道果二乘、大乘。

因此整部經典的意涵,乃含蓋共世間禪法與三乘共法之出世間禪法。而關於六事的解說,經文共舉出十項要點:(1)
止門、觀門「二法門」;(2)外與內、息與念二組「方向」;(3)對治;(4)譬喻;(5)意念;(6)狀態;(7)目標;(Cool隨順;(9)三十七品;
(10)六衰。如圖3所示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7436&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3:《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內容大要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34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6】

2.數息精進

禪修安般念時,數息法正確的話,能快速入、住輕安境界。從經文中知「數息」時,在一數一,在二數二,不過不慢,是為法行,正精進。若「過」則易引發悶氣,誘發喘相而傷身。若「慢」者,則得息不易。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

坐禪法,一不數二,二不數一。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從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當分別所屬。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隨精進也。

3.數息兩惡


數息有兩惡。當打坐禪修練習數息法時,從一數到十,之後就要從頭再數起。數息之數字也不要短於十息數,若短於十息數,就成為惡相,即未數到十息,心即跑掉
了,稱之為「失數」,是兩惡之一。此種現象表示心還不能淨定,亦即是未到『初禪』的禪定境界。若不失息數字,但數息數字達不到「十」之息境,亦屬兩惡之
一。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

數息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問何等為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報息已盡未數是為過,息未盡便數是為減。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為兩惡。至二息亂為短息,至九息亂為長息,得十息為快息。

4.「息」如何數?


依據禪修經典教法,在修數息法時,入息或出息,其氣息需一氣到底,息間不能斷,因此數息要入、出息各計一息。故行者當注意吸氣吸滿待換氣之時的那一剎那
間,稱為中間入息,才數一,呼吸開始或中間不得數;呼氣時當至氣呼至待換氣之時的那一剎那間,稱為中間出息,才數二,開始呼出或中間,不得數二也。如經文
教法:三五七九屬外意。四六八十屬內意。此處「外意」之意謂:外氣由鼻孔進入體內稱為「入息」。「內意」之意謂:體內之氣由丹田經鼻孔而出稱為「出息」。
所以數息時要觀照呼吸之息入與息出,並配合數字,由一數至十數,入息為單數,出息為雙數。依據禪修經典教法,數息要入、出息各計一息。

在數息法中意念被旁事拉走時,一警覺回來後,得從頭由「一」開始數起。《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


止在鼻頭。報用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皆從鼻出入。意習故處亦為易識。以是故著鼻頭也。惡意來者斷為禪。有時在鼻頭止。有時在心中止。在所著為止。邪來亂人
意。直觀一事。諸惡來心不當動。心為不畏之哉也。止有四。一為數止。二為相隨止。三為鼻頭止。四為息心止。止者謂五樂六入當制止之也。



此處經文指出,當修數息觀時,意念『有時在鼻頭止。有時在心中止。』,這表示,數息時,隨著入、出息,有其次第性與不同所緣之處,此處的「心中止」是指
「儲存真氣」的位置,亦即觀門,觀心止念。亦謂:入息時將心緣於腹部(丹田)處;出息時將心緣於鼻端處。如下圖4說明: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7624&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4:數息法與十六特勝第一階段。(身念處)


如圖4:《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數息為四意止,相隨為四意斷』。十六勝之前四個特勝(1.即時自知喘息長。2.即自知喘息短。3.即自知喘息動身。
4.即自知喘息微。)屬於六門之「數息與隨息」階段,配合三十七道品之四意止(或稱:四念處)禪修,能快速達到專注一心而入禪定。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37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7】

5.四事與十六特勝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所論述之安般念禪修法,無非是藉由四種(事)。『一為數息、二為相隨、三為止、四為觀』。安般守意行,除兩惡、十六勝。而六事亦即由
四事所開展出來,此「六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再加上「四諦」(苦、集、滅、道)合為十法而修之,再配合三十七道品禪修,成為出世間道。如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所云:

安般守意有十黠。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四諦。是為十黠成。謂合三十七品經為行成也。



止觀禪修法,四事配合十六特勝第一階段的練習,由經文中指出,禪修時的姿勢採取,『趺踟而坐,正身端坐』姿勢。而且必需專注於呼吸的入息、出息、息初、息
中、息末,及覺知息之長、短。四事配合十六特勝的禪修法,主要是將十六種禪修過程中的次第境界,分為四個階段配合四事禪觀法的練習,而達到世間禪、出世間
禪的境地。

6.禪修十六特勝次第法

以四念處配合十六特勝的禪修次第,第一階段身念處,練習數息、覺知入出息的長短、及能夠覺知氣息運行身體各部位,屬於身體外部的表面意識覺知。禪觀練習「安般念」的方法如圖5的說明:第一階段身念處數息觀呼吸法。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7732&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5:第一階段身念處數息觀呼吸法

第二階段受念處部份,屬於潛意識心理層面對於心裡,因禪修而產生輕安、喜、樂的覺受。

第三階段心念處部份,屬於深層意識的心理層面狀態,修行者經過禪修,念頭由原來的雜亂散漫心境,逐步攝縮專注,達到住心一處,穩定意識,入住三昧定境,得證心解脫。

第四階段法念處部份,身心狀態已經達到最深層的潛意識心理層面,第八意識裡面,包含有清淨、染污、無記的心裡層面,此階段的禪修方法,以「觀門」禪修為主,清除第八意識裡面的染污、無記,目的在於出世間禪法的證果。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38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8】

7.六事配合三十七品之禪修

息門六法配合「三十七品」的禪修,為世間禪或出世間禪與世出世間禪的大乘菩薩不共法,如圖6的說明。習此六事目的在於近道,若離此六事,則便墮於世間法中。由此可知,此六事是習意近道,通往出世間之門徑,因人不能制意,故藉由此六事以對治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7894&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6:六事配合三十七品之禪修次第法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39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9】

(四) 安般念禪修「氣要」

1.十六特勝次第法

「氣要」乃集合聞、思、修、證果的實踐力行。十六特勝的次第法,是屬於氣要(實修禪行境界)的生理課程,如圖7的說明。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7969&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7:禪法十六特勝修行次第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數息能除兩惡,獲得十六種殊勝境界。」兩惡即數息時「失數」及「不及十息」,是為惡。而十六種殊勝境界,是在修行過程中,身體與心理所產生的種種變化(境界)。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42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10】

2.守意六事的練習

實修禪觀六事安般念可分為「內、外」二方向,亦即:『數、隨、止是為外。觀、還、淨是為內。』《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

守意六事,為有內外。數、隨、止是為外。觀、還、淨是為內。離是六事,便隨世間也。-----數息為遮意,相隨為歛意,止為定意,觀為離意,還為一意,淨為守意。

守意六事的禪觀「數息」法功用,分為六階段,首要在於止斷妄想雜念,攝心一處專注數息,令意念安住穩定。

其次、「相隨」息,乃「不用數」,而改為「緣息」攝心隨息,使意念專注、隨著呼吸「入、出」而無分散,稱之為「隨息」。達到所謂「遮意」乃「正意相續」。

第三階段、「止」,乃止息各種「所緣」。到達「止息」皆斷,此時心已不數息、也不隨息了,只是凝心而寂淨,讓意識穩定,保持清明,入於定境中。

第四階段、「觀」心,是觀察妄念的緣起性空的本質。覺觀呼吸「入、出」息相,猶如虛空之風,因無自体性,所以萬象體空,一切皆緣起假合。

第五階段、「還」者,即了一切「知」觀從「心生」,為息緣慮而觀「入、出」息相,即已知息相體空,因觀而有。故回歸本原空寂,晴空萬里,不見一塵,明月星象自然所成,名之為「還」。

第六階段、「淨」當明月星象自然所成,萬里無雲晴明,終而能分別妄想止息是為「淨」,所以「淨」者即是清淨無染,即是「守意」。

當在練習禪觀數息的過程中,由止門轉進觀門的禪修,會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止門:初修數息法時,雜念不斷,獨頭意識隨時浮現,稱為「雜息」散亂心。

第二階段、止門進階:數息時能由一數至十,皆能清明不散亂,達到專注是為「淨息」。

第三階段、觀門:由淨息能觀息無常,觀無我乃至觀一切法皆空,由此觀門而生起智慧,是為「道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

息有三輩,一為雜息,二為淨息,三為道息。不行道是為雜息,數至十息不亂,是為淨息,已得道,是為道息。

3數息不得息原因

數息不得原因有四種 ,如圖8的說明: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http://buddhayana.info/bbs/cgi-bin/attachm...68050&type=.jpg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圖8:數息不得原因
4.無法隨順於道之原因


禪修時無法隨順於道的原因,大部分皆由於心理因素、以及見地上的偏差導致無法禪修得力。心理因素的根源在於無法捨離世間ㄧ切物質現象,由於修行者內心對現
象界尚存在著多方面的期待,因此心理無法放鬆,無法放鬆,意念就無法清淨,心無法清淨,就產生了諸種煩惱,因此就久久無法得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提到
有十八種煩惱,令禪修者無法隨順於道的原因。
頂部
法慎 發表於: 2010/12/17 02:44pm
作者:法慎「黃武達」

論文題目:《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之11】

四、結語

佛陀教導數息禪法雖言簡扼要,實有明確之路徑蹤跡可依循,如安般念六事法配合三十七品觀門、十六特勝禪修過程中次第逕昇,即可由凡位出修,逐級逕陹達至世出世間禪智,而其關鍵處在於觀門的修持。


本篇論文研究範圍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主題,專文探討此部經典所示之禪修「三要」之方法,以對於安般念理論有更為完整深入的了解。經由以上的論述,可
知數息安般念禪法,分為二階段(世間禪與出世間禪),「世間禪」為凡夫、外道之共世間禪法、出世間禪又分為二:一曰「二乘出世間禪法」、二曰「大乘菩薩不
共世出世間禪法」。因此本研究結論得知如以下幾點結語:

(一) 關於安般念入、出息先後次序問題,參究經文『入息為安。出息為般。』;『安為生。般為滅。』兩相對照之下,可判定「安般念」數息法的的順序是﹝先入息、後出息﹞,亦即(1、3、5、7、9息數)為『入息』,(2、4、6、8、10息數)為『出息』。

(二)

經文內容具關鍵之詞句,乃相關用語,蘊涵禪修三要之法義,例如『安般守意』之定義即含攝多層意義:1、經云:【『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謂為』,此意
義含括三要之「心要與法要」。】;2、經云:『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此意義含括三要之法要與氣要。】;3、經文之定義:『入息為安。出息為般。
守意謂之止意』,此意義乃為三要之氣要。】

(三) 經由以上對本經義理的推論得知,佛陀住世(正法)時期,即已隱藏阿羅漢「迴小向大」的大乘菩薩思想之脈絡。例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是為八行。佛、辟支佛、阿羅漢所不行也。』於此指出,『八行』屬大乘菩薩的不共法。

(四) 經由對本經「三要」之探索發現,早期的禪師們,修習安般念禪法是重視氣脈的開發,經由氣脈的通暢產生身心變化,活化腦細胞開顯般若智慧,達到實質的事證「解脫智」。

(五)本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之內容,主要是針對禪修法要和氣要的教授。也許是因為當初佛陀講述此經之主要目的,是爲了要對治當時阿羅漢所修的『不淨觀』禪法,所引起的不良效果而宣說,因此,對於禪法心要方面,相較之下更顯得稀少,只是輕輕帶過。

雖然此經較少針對禪法心要方面的傳授,但是對於禪修解脫道的修行者來說,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幫助,尤其是對初修安般念的修行者更為助益。
回頂端 向下
 
轉貼:《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非東方禪法學會網路論壇 :: 分享區 :: 專題發表廳-
前往: